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刘文清: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到“四个一流”︱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主编、一流的专家、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编辑。”在8月25日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学报》副主编刘文清指出。

刘文清以《新时代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为题,提出人才是成就科技期刊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求。

刘文清说:“建设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这不仅是期刊编辑的责任,也是全体科研人员不可推辞的重任。”

四个“一流”建设人才队伍

《先进光子学》(Advanced Photonics)是一本2018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的杂志,2019年正式创刊,2021年被SCI收录, 2022年在光学类顶级期刊排名第5,影响因子达到13.582。在四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流的期刊,必须有一流的主编”,刘文清表示,《先进光子学》得益于袁小聪主编“把学术兼职当成专职来做,他悉心培养年轻人,无论是否向刊物投稿的青年学者,袁主编都愿意抽出时间,与他们讨论,热情相助。通过主编的行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成为期刊的粉丝”。

《先进光子学》《光学学报》同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主办。《光学学报》是一本有悠久历史的中文科技期刊,中国光学学会也组建了强大的编委团队。作为《光学学报》的副主编,刘文清策划了“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子刊,1个季度出版1期,深耕细分学科领域,服务学科发展。

“中国光学学会所属的各期刊都吸纳了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组建了高水平编委团队,定期召开编委会,还组建了青编委会等组织,为期刊服务的同时也提升学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刘文清说。

在机制的激励下,编委团队也有了更多的活力。“大家争相组稿、撰稿、策划等,在每年的编委座谈会上,每位编委都有了一份优秀的成绩表。”刘文清说。

刘文清还提到,知名科技期刊除了由科学家出任主编,编辑团队也非常职业化。在我国,中国科学杂志社、中国激光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都拥有突出的领军人才,也培育了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

他还强调,一流的期刊也需要有一流的审稿专家和严格的审稿体系。“今年90岁高龄的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亲自撰写的文章,投到《光学学报》,编辑部也要严格送审”。

同时,一流科技期刊需要有一流的作者队伍支持,期刊也在大力挖掘、培养年轻的科研人才。通过评选期刊封面文章、亮点文章、主编推荐奖、每期优秀论文,充分调动作者积极性,鼓励作者发表更多优质稿件在国内的科技期刊上。

集约化运营迸发力量

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实现自身发展的土壤,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下,国产科技期刊快速发展,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快速提升。

刘文清表示,优势学科和有条件的期刊应勇为人先,率先试行集群化、集约化、集团化运营。

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激光杂志社共同牵头,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光学期刊联盟,联盟不仅囊括了学会主办的所有期刊,还通过跨主管主办、跨地域集约化运营的方式,汇聚了国内所有的光学期刊,建设了中国光学期刊网,建立了专业学科数据库,为科研人员一站式检索数据提供了便利。

随着国内光学期刊的发展,中国光学期刊网也从仅收录光学期刊,扩展到光学材料,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进一步丰富了资源库。

2009年,中国光学学会和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共同投资,成立了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推动了中国激光杂志社的整体转制。

刘文清表示,科技期刊也可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面向激光聚变的国际上唯一专业期刊,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中国光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HPL)期刊,在中外主编的通力合作下,实现了“一刊一会一社区”的特色,期刊同名会议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知名盛会,同时,期刊创造的激光聚变网上社区,也汇聚了该领域的众多专家,从而牢牢掌握了国际学术话语权。

刘文清表示,要培育更多的一流期刊,必须进行集约化运营,在社内部实现专业化分工,团队化协作,并营造个性化的科技期刊人才队伍职业化成长通道。

“破解国内期刊界的小散弱现状,光学期刊用实际行动证明,集群化发展可以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力量。”刘文清说。

构建学术交流渠道

科技期刊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了庞大的专业数据库。刘文清介绍,中国光学学会鼓励各刊创办各具特色的学术活动,既为学者提供了其他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也为编辑提供了与业内同行专家面对面交流、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增强专业素养、培养学术敏感度、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

他还提到,行业展会和展览将产、学、研整合为综合统一的体系,能够帮助行业从业人员迅速、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市场行情,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对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

此外,通过走访实验室、科研项目交流会等实地一对一的深层次交流方式,编辑与学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结下深厚友谊,共同推进中国科研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在中国光学学会的实践中,期刊还为编辑组织高水平的业务培训,例如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班等。

“此外,通过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评选,鼓励科技人才,吸引优质科技人才,将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向更高舞台。”刘文清指出。

刘文清强调,新时代的科技期刊,要主动拥抱数字化,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同时要改革评价体系,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主动向国产期刊投稿;通过引进和培育,吸引更多的科研和出版专业人才,投身于科技期刊事业。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学会服务中心供稿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