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期刊集群化建设行与思——以上海大学期刊社集群化建设实践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并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要求,为广大期刊工作者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期刊出版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术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时代发展。迈步新征程,加快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探索集群化建设之路,培育本土品牌期刊,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期刊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

百年红色学府,坚守办刊初心

上海大学以上海城市命名,是一所有着百年红色传统历史的大学。早在1922年到1927年办学期间,上海大学曾创办多种报纸和刊物,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早期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的美誉。1994年新组建的上海大学赓续红色传统,作为期刊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2003年,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将分散在各个学院的期刊集中起来,成立上海大学期刊社,积极探索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之路,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克服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困境,形成可复制、可迁移的集约化管理运营模式,为加快人才培育、探索融合出版、扩大期刊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大学期刊社成立后,通过设立公共服务部门,集中优势资源,变分散出版为集中出版,实现资源共享。采取以刊育刊方式,培育品牌期刊,以品牌期刊夯实集群化建设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全系统管理核心任务指标(KPI)”,确保各刊的高效运作,形成集群化优势,扩大集群效应。从建社时的6种期刊,发展到如今的17种期刊。深耕20年,培育出了在全球电化学学科领域持续位列第一的新锐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应用数学领域名列前茅的老牌期刊《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期刊《社会》等本土高质量期刊,扎实推进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实践,形成可复制可迁移的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上大样本”。

整合资源,刊学研联动

学术期刊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学术平台,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更是引领创新的学术风向标。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上海大学期刊社推进集群化建设的第一步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提出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五化”发展路线图,同步推出实、专、深、新一系列重点举措。建立制度,创新机制,优化流程;设立公共平台,组建“上大期刊屋”、期刊融合出版实验室,全方位发力提升办刊质量。根据刊物定位,着力推进学术期刊与学科、科研之间的“刊学研”联动,要求每个编辑部制定“全系统管理核心任务指标(KPI)”,与相关学科共同策划多个专题或专辑,同校内各学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学科紧密跟踪学术研究前沿,围绕最新前沿课题选题组稿,做强内容。

集群化建设的第二步是整合资源,优化刊号供给侧。上海大学期刊社以办一流期刊为目标,对标国内外同类标杆期刊,开展调研论证。精准对接高峰高原学科,整合刊号资源,为“双一流”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期刊支撑。先后对社内4种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进行供给侧优化。如《社会》杂志由原先图文并茂的大众型市场期刊转型为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满足高校恢复社会学学科后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需要。《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和《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定位和编委人员方面存在重叠,在对相关学院学科进行深入调研后,依靠学校支持,果断将《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转型为《先进制造进展》(英文)专业刊,填补中国制造领域英文学术期刊空白,用4年时间进入SCI数据库。《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从中文版转型为英文版,瞄准国际一流应用数学领域的专业期刊,2019年更改语种,2021年被ESCI 收录,为冲击一流期刊打好基础。

目前上海大学期刊社有4种期刊入选SCI和SSCI数据库,其中3种期刊位于Q1区;《电化学能源评论》在全球电化学学科持续排名第一,《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在全球应用数学学科Q1区排名前5%;《社会》(英文)、《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中国运筹学会会刊》入选ESCI数据库;5种期刊入选EI数据库;9种期刊入选Scopus数据库;1种入选Pubmed数据库;2种期刊入选CSSCI数据库;5种期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7种期刊入选CSCD数据库;3种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以集群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制度先行,人才为基

推进期刊集群化建设,需要制度先行。上海大学期刊社在广泛听取各编辑部意见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制定了多层次管理及运行制度,保障集群化建设有序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得到落实。具体措施是:推出上海大学期刊社社训——“自强不息、守刊有责、精益求精”,激发全体期刊人的使命担当。在学校层面设立《上海大学期刊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上海大学主编联席会议制度》《上海大学创新刊评估制度》等,期刊社层面建立《主编主持日制度》《工作编委制度》《评刊会制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行政人员轮岗制度》,同时要求各刊健全伦理道德规范与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坚持“内容与出版”双轨运行机制,提质增效,创新出版运行机制,优化出版流程。主编与编委会负责刊物学术质量、期刊社负责管理编辑部行政事务。在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署《报刊质量管理规定》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的基础上向两端延伸,增加策划组稿质量、传播服务质量,形成“4+2”六大质量管理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推出《评刊会制度》,要求编辑部在出版前统计文章的基本信息,出版后统计文章发表周期,预估影响因子,进行数据的跟踪分析等,为期刊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评刊会制度》基础上组织期刊社集体评刊会,由各刊编辑部主任和新入职编辑一起担当审读员,为全社期刊的编校质量检测把关,营造互鉴互学,携手进步的工作环境。

倡导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学者型编辑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系列优化编辑队伍、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如《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新职工上岗培训及带教制度》《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编辑业务竞赛制度》《遴选优秀编辑攻读研究生学位制度》《选送骨干编辑或管理人员赴国外进修制度》等,定期举办全社“学习会”活动等,要求各刊每年调查1—2家同类期刊编辑部,学习借鉴并撰写调研报告,公开出版由全社编辑撰写的调研论文《攻错集》。

内联外联,跨系统办刊

根据上海大学期刊社建设目标,对标标杆期刊,实施差异化定位,梯次培育的发展策略。建立“新锐刊”“重点刊”“领军刊”3个层次的期刊梯队,对全社17种期刊进行差异化定位、梯队式推进,对标标杆,形成“跟跑”“并跑”“领跑”三种模式。联合国内外专业学术机构,实施跨部门跨系统办刊。立足前沿研究,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和全球传播能力。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上海大学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学术交流、培训与编辑、期刊出版和学术资源利用等多个维度全面推进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与中国运筹学会联合创办《中国运筹学会会刊》(英文版),合作办中文版《运筹学学报》;与中科院力学所和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2018年,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大学创办了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综述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支持下,刊物在 2019年获得CN号,2020年被SCI收录,2021年首个IF28.905在全球电化学学科榜首,被称为“出生即夺冠”,2022—2023年持续列全球电化学学科第一。创刊以来,与加拿大国际能源研究院合作,组织国际顶尖科学家稿件,刊出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威廷汉等多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文章,成功培育出一流国际期刊。依靠主编率领,编委会齐心协力,与国内外专业协会的合作,截至2023年6月,上海大学主办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先进制造进展》(英文)刊出的高被引论文,基于对应领域和出版年的高被引阈值,受到引用的次数已将其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

注重国际化发展,实施“三个走”战略

坚持“开门办刊”的方针,推动期刊国际化建设,探索实践“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发展战略。“走出去”是借船出海,加强与国外知名出版集团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本土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能见度和影响力。目前上海大学与Springer Nature、SAGE、Taylor & Francis Group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出版8种科技类和社科类英文期刊,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走进去”是各刊依靠主编率领下的编委团队,不断加快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全球学术传播渠道,逐年提高海外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的比例,着力提升中英文期刊的海外能见度,提升上海大学主办期刊国际影响力。如《先机制造进展》组建了来自多所全球知名高校专家组成的海外编委会,每年召开国际编委会,邀请来自土耳其萨班哲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顶尖学者为提高期刊质量建言献策;同时,为机械自动化学院和材料学院师生做Workshop,推进刊学研联动。“走上去”是进军国际一流期刊阵列,期刊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如《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的主编团队成员中有18名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在电化学与能源领域各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主编、编委亲自撰稿,高被引论文占比超过10%。在组稿约稿中,编委会成员跟踪国际学术前沿课题,刊出的高被引文章作者很大一部分是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并且被认为是诺贝尔奖风向标。编委会成员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做报告时都预留一页PPT,专门介绍《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期刊,进一步提升上海大学主办期刊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号召力,吸引全球新能源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共同推进国内新能源学科发展和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专栏专集出版,服务主题宣传。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坚持主题策划,专栏出版,持续提升内容质量。依靠主编率领,社科类期刊采取策划组稿、设置专栏、出版专辑等有效措施,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数字与治理、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元宇宙与中国方案、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主题,组织名家名栏名作,发挥学术期刊举旗效应,提升内容质量,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科技期刊立足前沿研究,策划组织“双碳产业链及电化学能源工业”“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材料”“机械制造”“海洋地质”“生物医药”等专题,向院士、杰出青年等高水平专家学者约稿,策划特邀综述文章。加强专题专栏专辑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和在线优先出版。采用在线投审稿系统、邮件精准推送、视频摘要、在线学术社区互动等方式,将优质内容传播得更快更广更远,增强传播时效。

搭建平台,服务社会。2009年建设“上大期刊屋”平台,组建青年编辑志愿者团队,为校内学生、校外社区居民提供学术论文写作讲座和知识讲座服务。十多年来,在上海大学校园里设立“上大期刊屋”实体服务点26个,举办学术论文写作讲座300场,赠阅杂志7000多册,受众一万多名。在大场镇社区设服务点2个,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普等方面的知识讲座。2018年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23年在爱尔兰科克大学建立“上大期刊屋海外期刊角”,用期刊架起国际交流桥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新加坡国立大学倪亦靖院士为“上大期刊屋”题词:“一座连通刊学研的桥梁”。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校长题词:“期刊无国界,友谊地久天长”。

服务行业,共谋发展。自2011年起,上海大学期刊社与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联合举办 “上海期刊论坛”,年年有创新,届届有亮点。2020年起上海期刊论坛升格为“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论坛和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上海期刊同仁提供了与国内外期刊出版专家学者对话的机会,而且扩大了上海期刊界的社会影响力,为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提升上海期刊的品牌形象做出重要贡献。

服务学科,以刊育人。上大期刊人“追卓越,创一流“主动融入学校中心工作,为上海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出版专辑,连续举办12届在全国高校社会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工作坊,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摇篮。在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暨上海期刊论坛上设立专场,邀请到诺贝尔获奖者、国际顶尖科学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指导,聚势赋能 服务一流学科建设。

深耕20载,厚植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内涵,奋力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站在新起点,上海大学期刊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切实承担文化使命,培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华文脉。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期刊贡献。(作者系上海大学期刊社总编)

编辑:鲁艳敏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3年23期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