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平台支撑,集约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一流之路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批高水平期刊跻身国际前列。未来五年,我们要重点针对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不足,集约化、市场化、自主化水平不高,论文发表‘两头在外’等突出问题,加快一流期刊建设换道升级,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在7月9日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陈学东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作了总结。

来自中国科协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下,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已达5100余种,头部期刊数量成倍增加,学科前三由9种增加至43种,学科前5%由8种增至55种,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

2024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第二阶段实施工作即将开启。论坛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让更多一流期刊脱颖而出展开了深入研讨。

应对稿源、人才和管理挑战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历经数载深耕细作,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例如创办于2013年的《镁合金学报(英文)》,2018年被SCI收录,2020年进入冶金工程领域世界同类80种刊物的第一名。

《镁合金学报(英文)》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说:“创办一本新的国际期刊,获得国内外顶级专家的参与与认可是办刊是最关键的。镁合金最早研究的中心在美国,后来到德国,现在慢慢转移到中国。我跟韩国人、德国人、英国人都谈过,在沟通过程中他们感觉到,中国最有能力办这本刊物。”

与此同时,潘复生指出,主编与编委的国际影响力对期刊成功至关重要,一定要让国外的专家有责、有利地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感觉到期刊成为他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有责,就是他可以决定这篇论文是否可以录取、是否可以引用;有利,客观来说就是他能够得到回报。”

目前,在一批领军期刊中,优质的稿源和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已经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后起步追赶型的期刊,如何才能奋起直追?

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认为,推进一流期刊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一流的稿源是基础,一流的人才是关键,一流的管理是保障,一流的平台是条件。

他指出,部分期刊的审稿制度不够严格,存在人情稿、关系稿现象。“这反映出期刊办刊主体、办刊单位在管理运营能力方面存在短板,需要提高期刊管理的规范性,控制好期刊的质量,保证期刊的学术纯净性和公信力。”邢怀滨说。

对于创办新刊,潘复生呼吁,要在初期给予新刊体制与标准上的创新空间,允许期刊在成长过程中探索适合自身的模式。“因为前面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担当作为才能把刊物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真正实现全球专家的参与、共识,这样才有全球最高水平的论文往这里投递。”

从“两头在外”到回归自主

论坛上,科技期刊产业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英文科技期刊依赖国外出版平台出版发行,“两头在外”的情况急需改变已经成为共识。

《纳米研究(英文版)》副主编、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训表示,从依赖国外出版平台回归到自主办刊,这对保障期刊自主性和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王训介绍了我国自主开发的SciOpen平台,能够提供更快的发表速度、连续出版模式、双语服务、智能双语问答等功能,这些服务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更显著提升了科研人员发表和阅读论文的效率。

“期刊回归自主后,实现了从订阅模式到开放获取模式的转变,这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交流。”王训说。

“这种平台切换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向国内自主开发的出版平台迁移的过程当中,如何保持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会发生大的波动?”面对现场观众的提问,王训表示,在平台切换过程中,坚持学术水准是首要任务,同时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以《先进陶瓷》为例,该期刊回归自主平台后,国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影响因子的持续提升,保持了陶瓷领域影响因子全球领先的优势。《纳米能源研究(英文)》作为《纳米研究(英文)》的姊妹刊,于2022年6月直接在SciOpen平台上创办,2024年最新Cite Score在化学综合学科中排名全球第一,证明了自主平台的可行性和竞争力。

集群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集群式发展是解决科技期刊“小、散、弱”问题,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力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冯西桥分享了中国力学学会期刊集群平台的建设思考与实践,“我们的目标是整合50种左右的期刊,持续发展期刊的平台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界,支撑力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平台集成了力学领域的关键信息,包括论文、图书、会议、机构信息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接近300万次,每月访问量达23.6万次。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介绍,作为卓越行动计划的集群化试点单位,他们利用自主开发的SciEngine平台,提供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传播服务,十年来,期刊的品种数量和平台的聚集数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科学出版社通过与爱思唯尔的合资公司北京科爱森蓝,以及收购法国EDP Sciences出版社,实现了期刊的国际化布局和扩展。“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期刊数量和质量上,还包括与国际出版集团的竞争和合作,以及资本运作的手段。”彭斌说。

谈及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彭斌提到,期刊影响因子高并不等同于科学家心中的一流期刊。“我以前跟一位科学家聊天,他说对于期刊好坏科学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有时候是不看影响因子的,我们的期刊品牌和影响力还有差距,要成为科学家心目中的一流期刊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对于如何加快提升我国高水平期刊总体的数量规模,彭斌提出了“盘活存量、提高增量、引入批量”的策略。他倡导通过集群化建设,激发现有期刊的活力,扩大高水平期刊的数量和发文规模;同时,加大高水平新刊的创办力度,鼓励一流科研机构和学者参与;通过资本运作手段,包括回归和并购,扩大期刊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未来五年,我们要从单刊突破向营造集团化和数字化相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期刊发展生态转变,让更多高水平论文在我国期刊发表、更多高质量期刊在我国自主平台出版,把我们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陈学东表示。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