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龚江宏

清华大学先进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84,北京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2012年的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先进陶瓷》(英文)]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先进陶瓷》(英文)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思考,着重介绍了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策略、措施和成果。《先进陶瓷》(英文)11年的发展表明:只要紧紧依托学科优势,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就完全有可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关键词  科技期刊;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学科优势;《先进陶瓷》(英文)


中国科协等4部门于2019年8月16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2-3]。期刊界和学术界围绕“如何在《意见》指导下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一焦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4-6]。一批中国科技期刊也纷纷加快了创建世界一流期刊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效果[7-10]。

作为《意见》的受益者之一,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2012年的《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先进陶瓷》(英文),以下简称《先陶》]在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2019年,《先陶》影响因子在SCI“材料科学:陶瓷”(以下简称“陶瓷类”) 这一分类的28本国际期刊中仅仅排名第5,勉强进入Q1区;2020年便一鸣惊人,影响因子上升到6.707,不仅在陶瓷类的29本期刊中名列第一,而且成为这一分类中第一本影响因子超过5.0的期刊。到了2021年,《先陶》更是以11.534的影响因子再次刷新陶瓷类国际期刊的纪录。与此同时,《先陶》的发文量也开始逐渐增加:2019年51篇,2020年82篇,2021年102篇,2022年144篇。

《先陶》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意见》中明确指出的“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这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指导思想[1]。郭伟[2]在对《意见》进行研读的基础上提出,“落实《意见》,首先要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把握发展的新契机”,“探索出培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方案’,打造出更多科技期刊界的‘中国品牌’,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讲好一流的‘中国故事’”。《先陶》过去11年尤其是最近4年(2019—2022) 的发展历程则是从实践上验证了“探索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品牌”的可行性。

本文将从主编视角对《先陶》的办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尤其是优势学科领域的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


1、探索中国方案

《先陶》尽管于2016年初就进入SCI检索系统,但直到2019年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图1将《先陶》2015—2019年间的影响因子、年发文量这2个指标分别与国际公认的陶瓷类3大名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简称《美陶》)、《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简称《欧陶》) 以及《Ceramics International》(简称《国陶》) ——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从图 1-a 可以看出,尽管《先陶》的影响因子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者,发文量少更是《先陶》的软肋:如图1-b 所示,2015—2019年间,《美陶》《欧陶》的年发文量都在数百篇,《国陶》更是高达数千篇,而《先陶》却只有寥寥几十篇。这些数据的对比使得《先陶》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因此,在2019年11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类项目之后,《先陶》便开始了走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路的思考和探索。


图1  2015—2019年间陶瓷类3大国际名刊与《先陶》影响因子及年发文量对比


《先陶》的探索是从分析国情开始的。表1列出了陶瓷类3大国际名刊2015—2019年间发表论文数以及2015—2022年间施引论文数,并同时给出了中国学者在其中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3大国际名刊发表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贡献占到了50%左右;而3本名刊的施引论文中也有50%左右出自中国学者。这说明,中国学者事实上已经撑起了陶瓷类3大国际名刊的半壁江山;在先进陶瓷领域,中国学者已经具有了质量上和数量上的双重优势。

表1  陶瓷类3大国际名刊2015—2019年间的发表论文数以及2015—2022年间的施引论文数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先陶》初步制订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方案”,即:坚定“立足国情”,发挥中国学者在本学科领域所具备的质量和数量双重优势,充分调动中国优秀中青年学者参与期刊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更多地发表中国学者的高质量论文 (讲好“中国故事”) 来实现“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的最终目标 (吸引“世界目光”)。

这个“中国方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并不等于说《先陶》无须考虑国际化问题。相反,“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很多研究[11-13]都将“编委国际化”和“作者国际化”作为“国产期刊国际化”的重要评价指标。这些研究在中国期刊刚刚开始走向世界的21世纪初对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因为科睿唯安公司为SCI检索系统选刊时对“编委国际化”和“作者国际化”有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14],处于初创阶段的国产期刊确实不得不刻意追求“编委国际化”和“作者国际化”。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期刊几乎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一些国际著名学者即便应邀加入了编委会,也未必有足够的热情为期刊发展献计献策。《先陶》创刊初期,有些国际学者在接受邀请时甚至就委婉地表示:“挂名可以,但可能没有精力参与工作。”同样因为国际影响力不足,中国期刊在创刊初期往往不可能通过自由投稿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优质稿件,只能通过定向约稿[15]或者从学术水平普遍偏低的第三世界国家投稿中选择一些质量稍差的论文[16]来提高“作者国际化”程度。但前者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后者则有可能降低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盲目追求“编委国际化”和“作者国际化”,对于中国期刊的持续稳定发展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先陶》“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的“中国方案”便是基于上述认识而提出的。中国学者的工作既然可以撑起陶瓷类国际3大名刊的半壁江山,同样也应该能够撑起中国《先陶》的一片天空,进而像国际3大名刊一样实现国际化。苏联科技期刊的经历为这一想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苏联率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为了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将俄文期刊上的论文翻译成英文;此后俄文期刊的英译本数量便从1957年的少数几种,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代的220余种[17]。因此,只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吸引中国学者的优秀论文回流,《先陶》就完全有可能对国外学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此外,这个“中国方案”强调“更多发表中国学者的高质量论文”也符合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意图。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成果发表市场,论文总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都在大幅度提高[3]。而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起步晚、起点低,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长期以来“唯SCI”论的误导[18],我国的大量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因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根本任务之一就应该是:逐渐摆脱对国外期刊的依赖,为中国学者更好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9]的号召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陈浩元编审[18]所指出:“只要科学家与办刊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通力合作,有了优质‘好米’,就不愁办不出一流学术期刊。”


2、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将“中国方案”落到实处,《先陶》首先对编委会体制进行了改革:将之前由国际著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转设为期刊顾问委员会,重新组建了一个由几十位国内中青年学者组成的新一届编委会。这一改革的主要考虑是:这批中青年学者都是世界一流期刊论文产出和评审的主力军,他们对中国在先进陶瓷领域的质量优势和人才优势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在期刊的选题、组稿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国的学科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组建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编委会并不是要否定资深老学者的作用。在把控学科发展方向和期刊发展方向方面,老学者们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这也就是《先陶》增设顾问委员会的主要考虑。但是资深老学者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即便是向他们约稿或者请他们审稿,最后真正完成这些工作的往往也都是他们的助手 (中青年学者)。直接把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吸纳进入编委会,让他们成为期刊的主人,就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凝聚成期刊发展的强劲动力。

“中国方案”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发表中国学者的高质量论文”。因此从2019年开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中国学者将优秀论文投给《先陶》。

1) 借鉴兄弟期刊成功办刊经验[8-10],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面向国内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期刊宣传工作。我们的宣传不仅仅局限于对论文的推广,也适当增加了关于论文写作、投稿、审稿等知识的传播,并不定期地发布包括论文处理速度、期刊即时影响因子等在内的各项最新数据,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关注《先陶》,鼓励他们将优秀稿件提交给《先陶》。

2) 针对《先陶》目前发文量仍然较少、高居不下的退稿率使得很多作者不敢轻易投稿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建立了快速初审机制:在收到投稿后,由执行主编或编委会中的小同行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可读性作出初步判断,确保不满足录用要求的稿件在投稿后7 d内退回,以避免耽误作者转投其他期刊。对作者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快速初审机制的建立及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作者将论文优先提交给《先陶》的积极性。

3) 进一步完善审稿流程,采用小同行和大同行相结合的方式审稿。小同行从专业角度考察论文的创新性,大同行则从读者角度出发考察论文的可读性,双管齐下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努力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以高质量形式快速发布。

4) 当前,大多数稿件的执笔作者都是在读研究生,他们撰写高水平论文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所写出的论文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工作的创新性。针对这一情况,《先陶》鼓励中国学者在提交英文稿件的同时用中文撰写投稿信 (cover letter),准确叙述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以减少快审初审阶段可能出现的“误判”。对于确实具有创新性但可读性较差的论文,执行主编还会与作者及时沟通交流,从写作角度为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5) 现阶段,大多数世界一流期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国外期刊在审稿过程中对中国学者常常存在偏见,以至于我国学者的原创性成果很难获得真正的公平对待和快速处理,进而丧失首发权[20]。针对这一情况,《先陶》为具有显著创新性的论文建立了“快审快发”绿色通道,努力为作者争取首发权和话语权。近年来我们先后采用这一绿色通道发表了多位中国学者的原创性论文,如东华大学张国军教授团队在高熵硅化物陶瓷方面的一项原创性工作[21]在被多个国外期刊拒稿后,因为担心国际上正在开展同类研究工作的其他团队抢先发表而找到了当时并没有被国内外学者普遍看好的《先陶》。编委会启动了“快审快发”程序,短短3 d便完成了审稿,并迅速优先上线,为作者争得了首发权。该文发表后国际反响强烈,当年就被2位法国学者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22]正面引用。

诚然,讲述“中国故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发表更多的中国优秀论文,还应该主动宣传中国学科优势,积极争夺学术国际话语权,更应该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引领国家科技发展方向[23-24]。因此,《先陶》在过去的几年里陆续组织国内优秀学者撰写了一系列综述性论文,内容涵盖了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超高温结构陶瓷、用于能源领域的储能陶瓷、用于通信领域的微波介电陶瓷,以及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的高熵陶瓷、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等。这些综述性论文的发表,不但宣传了中国学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作者向期刊投稿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有力促进了学科研究和期刊建设。


3、吸引世界目光

注意到《意见》在17处出现了“国际”一词。对这17处“国际”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意见》主要着眼于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意见》发布之后,科技界和期刊界从不同角度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特征和建设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证,普遍认为一流期刊应具备声誉好、质量高、发表快、传播广和影响力大等基本特征[5,25-27]。Web of Science的检索数据表明:《先陶》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包括“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在内的期刊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在2015—2022年间,共有8 221篇论文引用过《先陶》,这些施引论文中,作者全部为中国学者的有3 612篇,作者全部为外国学者的有3 821篇,其余788篇由中外学者合作发表。图2反映了这些施引论文在各年度的分布情况。显然,在这8年间国外学者对《先陶》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国内学者,而且还逐年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提高。

图2  2015—2022年间《先陶》施引论文分布情况

表2列出了2021—2022年间《先陶》以及陶瓷类3大国际名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和热点论文数。注意到与其他3本期刊相比,《国陶》不但发文量超大,近年来还越来越多地发表了纳米材料、低维材料等超出了陶瓷范畴的热点研究方向论文,因此不具备可比性。而与《美陶》《欧陶》相比,《先陶》在吸引高水平论文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同类期刊竞争的强劲实力。

表2  陶瓷类国际名刊2021—2022年间发表的论文总数、高被引论文数及热点论文数


截止到2022年底,引用过《美陶》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而《欧陶》则为137。考虑到这2个期刊分别创刊106年和42年,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国际传播力,因此可以大致认为目前国际上从事先进陶瓷相关研究工作的国家和地区有140个左右。这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13个在过去几年里出现在了《先陶》的施引论文署名单位中,而其他不足30个基本上都是科研水平处于国际末位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以“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虽然强调“中国故事”并逐渐将更多的版面向中国学者的优秀论文倾斜,但《先陶》并不排斥外国学者的投稿。一个可喜的现象是: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来自国外学者的自由投稿学术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提高的趋势。以美国学者在《先陶》发表论文为例:2012—2015年为6篇,年均1.5篇;2016—2019年上升至10篇,年均2.5篇;2020—2022年则达到17篇,年均5.7篇。这说明期刊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就不愁没有国外学者的优质稿源,也就不愁论文的国际化。

2021年,《先陶》由季刊调整为双月刊,2022年又进一步调整为月刊,大大缩短了刊期。接下来,《先陶》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年发文量增大到300篇以上,争取在质量和数量2方面都做成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强刊大刊。


4、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最后还有必要提到《先陶》讲述“中国故事”的另一个内容:《先陶》与Springer之间的最后一个合作协议已经于2022年底到期,此后不再续签,从2023年开始依托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出版[28]。这标志着《先陶》结束了多年的“借船出海”办刊模式,正式回归本土独立运营。

回归本土,是《先陶》从办刊伊始就期盼着的一件大事。因为我国缺乏高水平的国际出版传播平台,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先陶》和大多数国产英文期刊一样选择了“借船出海”方式走向世界。但是,“借船出海”不能保证永远能“借”到船;即使能“借到”也永远是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不可能有自主权。“造船出海”,打造中国自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才是国产期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18,29-31],也是确保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的一个关键任务[32-33]。

“采用国产化平台出版,支持国产化平台发展”是中国期刊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尽管刚刚起步的国产数字化出版平台SciOpen尚未形成足够的国际影响力,《先陶》还是毅然回归了。从今往后,《先陶》愿意与SciOpen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推进这个新生平台的快速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讲述“中国故事”。

《意见》对“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提出了明确措施,其中一条便是“依托出版集团和学会、高校等期刊集群”[1]。这意味着出版平台的建设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期刊的“独唱”或寥寥几种期刊的“小合唱”,更应该是所有期刊的“大合唱”。正如陈浩元[18]所指出,“造船出海”就是要利用我国的制度优越性,举全国之力,独立自主地组建能够与西方商业垄断集团竞争的期刊“航空母舰”,装载着我国一流的中文、英文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抢占国际科技话语权。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国产期刊能够投身到这一宏伟的事业中来。


5、结束语

《先陶》11年的办刊经历应验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品牌”只能采用“中国方案”打造;只要用“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就能吸引“世界目光”。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应该立足中国国情,强调中国特色,应该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而不应该盲目追风,盲目参照西方国家思路、照搬西方模式办刊。

当然,本文仅仅是从期刊主编视角介绍了借助中国学科优势、依靠中国学者优秀论文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的一点粗浅体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中国方案”打造“中国品牌”还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需要期刊界和科技界有识之士继续共同关注共同探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方案”,不断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亮丽的“中国品牌”。


6 、参考文献

[1]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2019-08-16)[2023-02-09].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  郭伟.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契机: 试论《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政策亮点及实施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10): 1029

[3]  张昕, 王素, 刘兴平.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 科学通报, 2020, 65(9): 771

[4]  何满潮, 佘诗刚, 林松清, 等.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J]. 编辑学报, 2018, 30(4): 337

[5]  王继红, 骆振福, 李金齐, 等. 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内涵与措施[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1): 4

[6]  亢列梅, 赵大良, 霍振响, 等.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策略[J]. 编辑学报, 2022, 34(3): 267

[7]  徐军, 陈禾, 张敏.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与实践: 以Friction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8): 853

[8]  郭宸孜, 白雨虹, 崔铁军. 超越论文, 服务科研: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培育我国旗舰科技期刊的探索[J]. 编辑学报, 2019, 31(1): 1

[9]  郝临晓, 周素坤, 郑素萍. 自主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品牌实践初探: 以CCS Chemistry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 32(8): 1049

[10]  王洪宇, 周海燕, 罗东, 等. 提“质”增“量”协同助力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策略与实践: 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6): 688

[11]  田静.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对策:加快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5): 543

[12]  刘雪立, 徐刚珍, 方红玲, 等.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4): 536

[13]  杨志华. 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1): 154

[14]  马峥, 俞征鹿, 焦一丹, 等. 我国新创办科技期刊的发展潜力评价思考[J]. 科技与出版, 2022(10): 14

[15]  田媛, 王薪薪. 新创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实践举措: 以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6): 696

[16]  董策, 陈辉, 俞良军.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 从“被国际化”到真正走向“国际化”[J]. 编辑学报, 2017, 29(1): 76

[17]  缪其浩. 苏联科技期刊的英译[J]. 情报学刊, 1981(3): 41

[18]  陈浩元. 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 编辑学报, 2021, 33(2): 229

[19]  习近平.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EB/OL]. (2016-06-11)[2021-02-26]. https://m.sohu.com/a/82418182_119832?ivk_sa=1024320u

[20]  蔡斐, 李世秋, 苏磊, 等. 争优质稿件创一流期刊[J]. 编辑学报, 2019, 31(5): 486

[21]  QIN Y, LIU J X, LI F, et al. A high entropy silicide by reactive spark plasma sintering[J].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2019, 8(1): 148

[22]  DRAGOE N, BERARDAN D. Order emerging from disorder[J]. Science, 2019, 366(6465): 573

[23]  霍振响, 亢列梅, 马晓悦, 等. 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及其建设模式探讨[J]. 编辑学报, 2021, 33(6): 593

[24]  陈更亮. 明确“六个意识”建设科技期刊强国[J]. 编辑学报, 2022, 34(4): 355

[25]  张品纯. 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 出版广角, 2019(5): 6

[26]  李自乐, 郭宸孜, 张莹, 等. 成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几个必要条件[J]. 科技与出版, 2019(1): 6

[27]  肖宏. 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 科技与出版, 2019(10): 29

[28]  王宁宁, 游苏宁, 刘红霞. 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已迫在眉睫[J]. 编辑学报, 2022, 34(2): 126

[29]  张莉, 曾洁, 赵廓, 等. 国产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SciOpen运营实践及思考[J]. 编辑学报, 2023, 35(1): 12

[30]  李新坡, 郑秀娟. 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的3个关键问题[J]. 编辑学报, 2022, 34(4): 360

[31]  宋亚珍, 赵大良, 南红梅. 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思考[J]. 编辑学报, 2022, 34(1): 22

[32]  曾伟明. 信息主权视域下我国科技期刊及平台发展策略研究[J]. 编辑学报, 2020, 32(6): 605

[33]  伍锦花, 陈灿华. 科技期刊编辑提升学术话语权的主体意识与职责使命[J]. 出版广角, 2022(6): 16

(2023-01-29收稿;2023-02-26修回)


龚江宏. 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J].编辑学报, 2023, 35(2): 124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