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作者发文规模相比,中国SCI收录科技期刊(以下简称中国SCI期刊)的发文量远不能满足现实发文需求。”
8月25日,由中国科协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2021)》)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在发布环节,着重提到了上述现状。
《蓝皮书(2021)》依托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和一手官方数据,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剖析存在问题,总结发展规律,梳理和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及科技论文的总体情况,以数据形式呈现我国科技期刊整体现状,借鉴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国际学术出版变革,探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态势,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中国科技期刊呈现五大特征
《蓝皮书(2021)》显示,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全国期刊年检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种。总体呈现 5 大特征:
其一,我国各地区出版科技期刊数量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居前五位的省区市出版科技期刊占总量的一半以上(53.47%),依次为北京(1629种,32.82%)、上海(355种,7.15%)、江苏(254种,5.12%)、湖北和四川(均为208种,4.19%)。
其二,出版周期以双月刊(1941种,39.11%)和月刊(1804种,36.35%)为主,约占总量的3/4。
其三,文种分布以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4404种,88.74%),英文科技期刊375种(7.56%),中英文科技期刊184种(3.71%)。
其四,学科分布中基础科学类期刊1558种(31.39%),技术科学类期刊2259种(45.52%),医药卫生类期刊1146种(23.09%)。
其五,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定价相对偏低,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平均单价为29.01元。
中国作者呼唤更多中国SCI期刊
中国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为213种。尽管与中国作者发文规模相比,中国SCI期刊的发文量远不能满足现实发文需求,但中国作者仍贡献了中国SCI期刊83.81%的论文。
基于InCites数据库(数据截至2021年5月31日),《蓝皮书(2021)》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45%,而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到25.85%;这一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49845篇,其中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的只有25766篇,仅占4.69%。
从各学科的统计情况来看,2020年中国SCI期刊发文量占本学科全球论文数比例均不足5%。其中占比较高的5个学科依次为“物理学”(4.15%)、“地学”(3.90%)、“材料科学”(3.11%)、“化学”(2.56%)和“数学”(1.72%)。此外,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较多的学科,并不同时体现在更多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
物理学、地学两个学科的中国作者更青睐于在中国SCI期刊上投稿。据统计,这两个学科的中国作者在中国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占中国作者全球发文量的比例超过10.00%,分别为11.99%和10.16%。同时,有9个学科的中国SCI期刊高度依赖中国作者发文(占比超85%)。
从影响力来看,中国SCI期刊还尚不能匹配中国作者的产出。2020年,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总和为86574次,占同期全球论文总被引频次(5074169次)的1.71%;而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总被引频次(1673298次)占全球论文总被引频次的32.98%。高被引论文数方面,2020年,中国SCI期刊高被引论文数为444篇,仅占同期全球高被引论文数(21264篇)的2.09%;而同期中国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总数为7920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数的37.25%。
这些机构更“挺”国内期刊
《蓝皮书(2021)》以中国SCI期刊TOP50发文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显示,2020年,在中国SCI期刊发文数量最多的10个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5217篇)、中国科学院大学(2364篇)、清华大学(909篇)、北京大学(803篇)、浙江大学(794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36篇)、上海交通大学(652篇)、中南大学(536篇)、复旦大学(522篇)和中山大学(487篇)。
TOP50机构在中国SCI期刊发文数占该机构全部SCI论文数比例最高的10个机构依次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2.58%)、中国科学院大学(9.86%)、国防科技大学(8.77%)、中国科学院(8.62%)、北京科技大学(8.62%)、中国海洋大学(8.2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29%)、东北大学(7.52%)、中国石油大学(7.21%)和清华大学(7.21%)。
另据统计,TOP50机构中,有19个机构在中国SCI期刊发文的“引文影响力”高于该机构全部SCI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两者间差值较大的TOP10机构依次为四川大学(4.14)、武汉大学(3.6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47)、深圳大学(2.13)、中山大学(1.54)、郑州大学(1.25)、上海大学(1.21)、同济大学(1.14)、苏州大学(1.12)和湖南大学(1.10)。
中国科技期刊背后的人力与资金
《蓝皮书(2021)》从参加2020年检的4931种科技期刊统计显示,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295人。其中北京从业人员数量最多,为13723人,占从业总人数的36.80%。
这些人员身份以在编人员为主(65.63%),人员构成以采编人员为主(58.22%),学历分布以本科学历为主(45.07%)。不过,英文科技期刊以博士研究生(34.55%)和硕士研究生(43.56%)为主,职称分布为中级占27.79%、副高占22.24%、正高占18.77%。
办刊经费支持方面,《蓝皮书(2021)》显示,少量科技期刊获得主管单位的经费支持,半数科技期刊获得主办单位的经费支持,主管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力度大多在每年30万元以内。获得国家级专项经费支持的科技期刊数量占比为4.43%,单刊支持力度多在40万-50万元(不含)区间。
科技期刊经营方面,年总收入在60万元(不含)以下的期刊占50.35%;年总收入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期刊占32.98%。总支出方面,年总支出在60万元(不含)以下的期刊占46.88%;年总支出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期刊占32.79%。
中国科技期刊正朝向开放科学转型
《蓝皮书(2021)》主题为“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在发布中,杨卫指出,开放科学必将成为我国科技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杨卫表示,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他介绍说,目前学术出版生态正面临三大变革:学术出版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的变革,目前这一进程已完成了超过90%;从订阅制到开放获取的变革,这一变革正在进行中,已进行了超1/3;从内容到知识服务的变革,目前这一变革刚刚开始。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正朝向开放科学转型。《蓝皮书(2021)》显示,已有许多科技期刊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开放获取期刊,也有许多科技期刊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在开放科学领域扩大影响力、增强服务能力。
杨卫同时指出,中国科技期刊能够为世界开放科学作出贡献。当前,中国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特别是在论文开放出版和期刊向开放获取转型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并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学会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