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作为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北京学术周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9日在北京举办,活动以“平台支撑、集约发展——让更多一流期刊脱颖而出”为主题,与会嘉宾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期刊运营机制,释放发展动能,提升期刊发表服务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论坛前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总师、二级研究员白雨虹、《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蕾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期刊的关系和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力方向、如何推动医学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公益学术资源等办刊问题,接受了新华网采访。
白雨虹: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一起追寻那道“光”
作为国际学术期刊,《Light》拥有一流的国际编委会、一流的职业科学编辑、一流的全球审稿人、一流的优秀作者成果、在培育其成为世界一流科学期刊过程中,围绕如何吸引、鼓励重大相关研究成果率先发表并利用开发、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科技期刊关系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总师、二级研究员白雨虹介绍了相关做法。“我们为作者提供的主要服务就是事前处理稿件评审环节和出版流程争分夺秒,与国际一流期刊比速度。在培育《Light》系列成为一流期刊的过程中,我们做的最与众不同的事是率先在全球范围内设立25个区域办公室,这些办公室的兼职专家学者与《Light》期刊在长春光机所的全职科学编辑共同营造出全球化的办公环境,做到无时差的及时反馈,让作者感受到我们随时服务的真诚态度。未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Light》系列朋友圈,最大化创造《Light》系列品牌影响力,超越论文,服务科研社区。”
对于新质生产力与科技期刊的关系与建设,白雨虹研究员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产业升级,包括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它们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播、学术交流、技术验证、国际合作方面。“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不仅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还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促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知识传播、国际合作。”未来,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科技期刊发展的堵点卡点等问题,白雨虹研究员指出: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要全面和客观,目前堵点和卡点主要还在集约平台。在AI时代下,要建设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期刊完整大平台,激发期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落实优秀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有对标国家各级人才的政策。同时应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知识传播、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加强。
魏均民: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助力医学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围绕加强建设科技期刊强国,推动医学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当前,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已是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态势,应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布局,构筑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推动医学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面对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对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华医学杂志》社按照中华医学会“管办分离”为核心的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和“编辑与出版经营分离”为核心的期刊出版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稳步有序推进系列杂志集约化进程。目前已建成以微信公众号矩阵、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APP、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综合的融媒体出版发布平台。如何让中国(医学)期刊可持续地“走出去”,魏均民指出:要加快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和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加快创办重点建设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起点英文新刊,以旗舰期刊为核心、衍生期刊为侧翼,数字出版平台为保障,形成科技期刊的“航母”集群,掌握国际创新科研成果的首发权,争取在国际学术交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平台的国际化程度和期刊内容的国际显示度。同时,应加强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医学期刊方向)力度,加快期刊出版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改革,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国际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等多方面发力;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监督检查,彻底破除“SCI至上”的观念;打造一体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布局,加快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同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打造具有自主产权全流程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更显得重要和迫切。
刘细文:打造公益学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当前在我国科技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均普遍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获取和使用学术资源的“门槛”持续增高,这与我们所处的开放科学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不相符,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的重要指示要求,做了大量有益尝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公益学术资源等方面问题介绍了做法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建设公益学术资源平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出版社等单位,联合打造了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并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发布。PubScholar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汇聚和能力建设,包括面向不断增长和更新的海量用户需求,要持续夯实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多方运营管理机制;要坚持可持续的合作共建模式,呼吁社会各界加入公益学术资源建设,共同构建开放创新新生态,打造长久不衰的我国自己的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
(二)科技期刊在AI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I技术成为科技出版领域重要的生产力工具,科技期刊蕴含的丰富科学知识及高质量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对AI for Science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但生成式AI工具的滥用将会对科技期刊的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带来巨大挑战。整个科技出版行业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科研伦理体系,明确知识产权、透明度、问责机制等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性治理政策,指导合规化使用AI技术,共同推动负责任的AI使用行为。
(三)开拓出版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路径。充分支持AI工具用于基础性工作,从政策、技术和机制上保障数据隐私和安全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新业态。注重培养科技期刊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能快速适应新技术和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深入理解AI技术如何集成到科技出版生产流程,提升科研伦理和AI风险监管能力。在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信息安全和维护学术诚信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障科技出版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张铁明:创新培育世界一流高校科技期刊
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引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正在迅速提升,但与我国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相比还不匹配,难以承接国内大量优秀创新成果的发表和传播需求。以高校科技期刊为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在论坛活动期间介绍了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并就集约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观点。
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在1600种左右,其中英文期刊在200种左右(约占我国英文刊的40%),新创办的英文期刊60%由高校主办。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英文期刊有13种在14个细分学科领域排名全球第一。“总体而言,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发展迅猛、整体质量较高,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则显得参差不齐。”张铁明指出,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优势与困难。“随着国家对一流科技期刊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以院士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支持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等优势资源向一流科技期刊汇聚,国家、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科研人员、出版单位多主体协同办刊的健康发展局面已经形成,展现了制度优越性。但是,由于我国国际化办刊的时间尚短,期刊总体在品牌影响力、学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同国际出版集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科技期刊有自己的办刊体制,以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市场运营力度偏弱,虽然总体数量可观,但是鲜有规模化的期刊出版集群平台。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入演进,优质学术资源的聚合成为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最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破解“两头在外”问题。“我们要通过建设高水平学术出版平台来吸附和集聚优质学术资源,形成期刊集群,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资源、出版技术与人才、出版产品与服务的集约化,缓解发表在外的问题。期刊要建设平台、实现集群集约,管理体系与市场体系要协同发力,既需要管理创新,又需要积极发挥市场因素的作用。”张铁明理事长指出,激发期刊人员积极性也是推动这一工作的必要保障,为增加编辑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国家或部委层面设立专门的期刊编辑人才奖项,吸引优秀专门人才;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学术期刊编辑岗位职数设置、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保障性内容;以集群化集约化为前提,细化编辑岗位和职责分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国际、国内业务培训等。
杨蕾:借船之后,买船、造船更需努力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作为科技期刊,在打通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办刊模式上,《中国激光》做了诸多有益尝试。“期刊出版是我们的主业,我们把它打造成名刊,营造了一个出版高原。核心业务做强了,就有了经营的资本,也有了市场拓展的底气,作为专业期刊,在吸引、鼓励重大相关研究成果率先发表及开发利用方面,《中国激光》始终活跃在光学领域第一线。”总经理杨蕾介绍,体制的不同,对于机构的目标设置会有不同。经过15年的实践,探索出来了合适的路径。
“科研人员做出好的成果是相当不易的,在培育《中国激光》成为世界一流科学期刊的过程中,我们会对优秀成果开辟绿色通道,在出版过程中,争取让作者有很好的投稿体验。出版后,我们会运用增强出版的多种方式,让成果传播最大化。”杨蕾介绍,“选对主编也是我们的重要做法,中外共主编带领着编委团队,用他们的专业水准,他们的学术影响力,遴选优秀稿件,并非常投入地做国内外宣传。内容上既有层次的划分,也有领域的细分。”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化成效明显。搭建集约平台也是适应期刊发展趋势使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科技期刊发展的堵点卡点上,《中国激光》实行主管主办出版三级管理体系,小散弱的现状,是集群化发展难以破解的瓶颈,需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集群化牵头单位和加盟单位都来推动刊群这件事。
飞速增长的学术产出为办出中国品牌的一流期刊增强了底气。在把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征程中,科技期刊承载着重要使命。杨蕾指出:国产的科技期刊和数据库是表达我国科研实力的非常重要的话语权,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一流期刊,无论是办新刊或改造老刊。构建全数字化出版产业链,包括全流程数字化系统,产业的对接等,“建设自主数据库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办了很多优秀期刊,怎样来存储、发布、传播和评价,就需要好的数据库。目前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是依赖国际同行。借船,买船,造船,是分阶段的。在初期的借船之后,买船和造船应该是更值得努力。”